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中小学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期刊网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专业期刊。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才能的平台,为评职晋级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刊号:CN11-4299/G4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邮发代号:2-597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基础
文章来源:《中小学教育》杂志官网 发表时间: 2019/4/22 阅读数:781

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基础

摘要对于“仪式”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学科中进行,不过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中学教育中给学生传达仪式感这件事进行分析,解释仪式感的构成,以及涉及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分析了中学教育过程中仪式感培养的重要性,此类的仪式感对群体和个人心理分别有怎样的影响,指出了目前中学教育过程中仪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仪式感;中学教育;培养

1、仪式和仪式教育的形成及作用

1.1仪式的定义

对于“仪式”一词,从不同的层面可以做出不同的定义。在2003年第一版《心理学大辞典》中,“仪式”被界定为规范化或习俗化的行为,一个或者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在他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则认为,仪式有两个重要特征即“交流”和“变化”。“仪式具有规范化的形式,与其说它来自于个体的心理活动,不如说是由社会呈现给个体的。”仪式研究关涉人类生活的很多领域,“对仪式的理解可以做出如下阐释:仪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表达,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本文则偏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仪式”。狭义来说,仪式主要指宗教仪式、典礼等,可以是公众事件,也可以针对个人的某段生命历程。广义来说,仪式包含诸多行为,“从‘你好’等日常问候到天主教弥撒的隆重仪式,从特罗布里恩德岛人在院子里念的咒语到学者研究的沙拉科庄严典礼。”“这些仪式可以是某种长期延续的礼节,也可以是相互墨守的老规矩和习惯。这里的广义,除了群体的“仪式”,其实也可以对个人而言,可以是个体的某种或一系列动作,作为个体心里的标志或记号,开启个体的某种行为方式。

1.2仪式与仪式感

广义的仪式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宏大的校庆活动,到每周的升旗仪式,开课时候的一句“老师好”,全班进行的课间操等等都是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仪式。

1.3仪式感培养的教育意义

积极的仪式感是积极情绪的来源之一,特别是一些高大主题的仪式活动更需要积极情绪作为驱动,并引发参与学生的积极正面情感,产生感动、温暖、自豪、敬仰等积极的仪式感。

1.3.1仪式即叙事,用仪式感强化记忆。好的仪式可以调动参与者的洞察力。仪式提供的空间和方式,可以作为参与者心理的一个标记,也形成一种生活记录的自我强化。同时,仪式在进行的过程中会包含一定的信息,透过仪式的象征性,可以看出事物的关联性,参与者可以对生活事件得到新的阐释。

1.3.2仪式传输意识,用仪式感提升观念。狭义的仪式,通常是一种集体行为,参与者在仪式中不断被灌输和强化某种观念,一旦参与者对这种观念有稍许的接受,就会造成强有力的认同感。但若参与者对该观念有逆反的情绪,在仪式中这种情绪则会被放大,从而产生消极的仪式感,导致参与者表现出不配合的行为。

2、仪式感培养的心理学理论

2.1仪式的心理学解释

在心理学范畴内的社会心理学一直着手研究群体方面的问题,对仪式的解读,从心理学角度则涉及以下这些概念:角色扮演、从众心理、群体规范、情绪感染。

2.1.1角色扮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证实,人们如果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条件需要他们作出重大改变时,他们就能够迅速地变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出与所扮演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在仪式过程中,因为有文化传承作为背景的铺垫,参与者一旦认同该文化的核心,便会更快地进人角色扮演状态。

2.1.2从众心理。对于从众心理,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解释为“个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无形的心理压力下,放弃自己与群体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服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与自己愿望相反的行为的现象。”“群体活动的开展与行动都会受到这个群体提前制定好的群体规范的约束和限制。仪式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参与者自然也会有从众心理的表现。

2.1.3群体规范。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社会规范是某一特定群体所特有并为这一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受模仿、顺从、暗示等因素影响,形成群体规范,然后此类的群体规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2.2仪式感的构成

仪式感是一种复合的感情,但从解释学的角度来分析体验者的仪式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是付出感、体验感及记忆再建。

2.2.1付出感。付出感是指参与者对活动过程的付出程度。正是由于自身的付出,致使参与者在描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仪式时,表现出自己的付出使得仪式变得与众不同的状态。一般而言,付出感越深,该仪式在参与者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

2.2.2体验感。体验感是参与者的身心能感受到仪式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感受仪式,参与者才能沉浸其中。因为仪式有着特定流程,和日常生活有着显著的不同,借此可以丰富参与者的感受,甚至可以通过这些独特的体验感受传递一些价值观。

2.2.3记忆再建。“情景记忆”是人们对于事件和场景的记忆,而不是对于一般的知识型记忆。因为仪式的特定流程,使得参与者对仪式的记忆显得更加深刻。在回忆时,可以产生通过情景的回忆达到记忆再建的效果。比如学生参加了庄严的人党宣誓活动,拿到党徽之后,就有一种特定的仪式感,以后再看到党徽还会想到当时宣誓仪式的场景。

3、中学的仪式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学教育具有对文化传承和保存的功能,与其他渠道传递和保存文化功能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中学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重组。”8仪式感培养就是中学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项文化选择与重组,在中学教育中有很多的群体性活动,其中涉及的仪式也非常丰富,借助仪式中涉及的心理学概念,先分析仪式活动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影响。

4、中学教育中仪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学仪式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教育者进行仪式教育的管理和创新。目前的中学仪式感培养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形式化严重,学生参与性不强等等。

5、中学教育中仪式感培养方式的优化

中学的仪式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形式上、内容上都需要科学的创意和把握。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主导,很容易形成教化、强制意味浓厚或者观念传达模糊不清的局面。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漠视态度,从而严重影响仪式活动的效果。仪式教育透射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气度,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诊释,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呵护与期待。我们应努力使仪式教育蕴含丰富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家长的参与率,注重实效,真正远离浮躁,走进深刻;拒绝肤浅,走向经典;远离庸俗,走进卓越;拒绝灌输,走向感动。

5.1从参与者的体验感出发,注重仪式的情景和情绪构建

学校对学生的仪式感培养主要体现在仪式的实施程序上,除了注重仪式的规范性,构建群体规范以外,还需要从学生的体验感出发,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下功夫。客观上需要合适的仪式情景、装饰、音乐、着装等,这些要跟仪式内容相符合。主观上则是注意情绪的引导、启发与调动,当然这也需要日常课程的配合,但是不能过分渲染情绪,导致仪式的情绪夸张,而忽视了仪式内容。

5.2增加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校通过仪式来培养学生的仪式感,所以仪式的设计应力求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需要仪式设计者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也可以在仪式的设计过程中,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这样学生就从之前被动执行者的身份转换为主动参与者,伴随着自身的付出,学生对仪式传达的价值观理解会更深刻。仪式感培养是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渐成长的必修课,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内外因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仪式的重要性,参与并且体会仪式,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记录下这些重要的片段。

360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