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中小学教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期刊网收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教育专业期刊。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给一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才能的平台,为评职晋级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刊号:CN11-4299/G4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邮发代号:2-597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小学应用题“三读”解题法
信息来源:《中小学教育》杂志官网 发表时间: 2022/4/21 阅读数:893

小学应用题“三读”解题法


笔者一直在彝族地区农村小学担任数学学科教学,很早就发现部分孩子在解决应用题方面相对较难,特别是一二年级孩子。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能否整理出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模式,让孩子理解领悟,从而提高解答应用题的效率?

我知道,所谓应用题,它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量关系,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一二年级的应用题相对简单,大部分都是一步解决的简单应用题,也是基础题,对于某些孩子存在一定难度。到底该如何归纳整理出孩子易懂的方法呢?直到无意间看到一本书,我觉得我找到方法了。那就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思维新方法》。书中很多地方强调了在解决问题时的三个问题:(1)我应该从哪儿开始?(2)我能做什么?(3)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呢?看到三个问题在书的章节中不断重复出现,我觉得解题的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离开它们,这三个问题都能给予重要启示。结合这“三问”,我提出低段小学生“三读”解题方法。

一读,熟悉题目

这里的“一读”不是所谓的第一遍读,而是带着三个问题去读题目。

“我从哪里开始?”,当然从题目叙述开始,所以必须认真地读,能从字面上把题目准确完整地读出来。

“我能做什么?”,指导孩子尽可能清晰地,生动地使整个题目形象化。其他细节暂时可以不用去管。比如:

“哥哥送给弟弟5支铅笔后,还剩6支,哥哥原来有几支铅笔?”

读完题目可以问孩子,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通过问答,哥哥送铅笔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题目也就形象化了。

“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呢?”因为题目已经形象化了,孩子就可以“看到”哥哥“右手”送给了弟弟“5支铅笔”,“左手”还有“6支铅笔”;或者孩子们还“看到”哥哥左手拿着“5铅笔”,右手拿着“6支铅笔”,正准备递给弟弟;还可能是哥哥拿着“6支铅笔的右手”正在兄弟两人之间来回晃动。结合问题,可能孩子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也有可能想到其他相关的问题。换言之,“这样做”就做好解题准备了。

这“一读”,对稍有难度的题目,可以不求甚解,能达到形象化题目意思,就算过关。

二读,深入理解

仍然带着“三问”,并非特指“第二遍读”。

首先在前一步,孩子们已经把题目形象化了,现在还得从题目的叙述开始,细细地读,使题目的意象深刻地留在脑海,达到“短时记忆”效果,不出现“读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实际中,遇到长题目或干扰条件较多的题目,低年级孩子有这样的情形)。让孩子们明白接下来该做什么?就是找出题目隐含的细节,进行通常所说的“分析理解”,这里,我重新概括为“分解”——分开理解。

先分开题目主干和问题,把问题放一边。

再根据题目里的“相关数据”(注:“326日”的326,“早晨7时”的7等,有可能不是“相关数据”,“一个星期”,“闰年”等,可能是“相关数据”,要注意区分),把题干分割成几部分。比如:


 

主干部分:

“停车场有45辆小汽车”

“有8辆公共汽车”

“又开来9辆小汽车”

问题部分:

“现在有多少辆小汽车?

 


然后,分别仔细地阅读每一个“部分”,一个一个地对它们进行思考,主要思考由主干分开的各部分,思考它们是否可以通过相加得到什么结论,是否可以通过相减得到什么结论等,只要符合实际,合理就行。

最后结合问题,剔除干扰数据。比如上题中,“有8辆公共汽车”就是干扰数据,直接在脑海里划掉。

三读,整合思维

实际上,许多孩子完成“二读”时,题目已经解答出来了。为了养成科学解题的习惯,有必要“三读”进行思维整合。根据“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界定几个开始点:一是从解题的结论开始,进行检验,检验结论的正确性;二是从题目叙述开始,或者从被分解的每个部分的某一个想法或某一个念头开始,以这个“念头”为引,让孩子们抓住这个“念头,再把题目物象化具象化,也可以说是代入法,把自己代入到题目情景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成题目设定,逐渐进入解题角色,即通过解答这道题,我能记住这道题的解题方法,以后遇到类似题目,我仍然可以参照这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

接着说“我能做什么?”,指导孩子们养成习惯,解答完题目,进行有效的检验,也可以重新回顾解题过程,看看有没有纰漏之处,进行修改。

带着第三问“这样做我能得到什么呢?”,引导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这个解题方法我已经经历了一次,再遇到类似题目也可以用类似方案解答。通过这样的思考,在脑海里形成长时记忆,或者说是“习惯的回忆”。即,遇到一道题目,经过读题解题的过程,引发同类知识的回忆:看到这道题,立刻想起之前某时某刻做过类似的题,两相比较,能轻易地得出正确解题方案。

如果低年级孩子做到“三读”:一读表象,二读本质,三读延展,那么,在解答应用题方面,肯定一天一个台阶。


360 百度